《匆匆》大卖背后成本仅4000万

 

截至12月8日,青春贺岁片《匆匆那年》的票房已达2.56亿。这是电影上映四天的成绩。数字还在持续地刷新中……在这个被称为强手如林、贺岁影片“挤破头”涌入的贺岁档里,“2.56亿”是一个让不少人都眼红和艳羡的数字。今年的贺岁档期开战以来,还没有哪一部影片有这样强劲的开局。12月2日上映,耗资数年数亿、大咖云集的《太平轮》更新至8日的最新票房数为1.21亿元。

在票房数字“节节高”的同时,有关“匆匆那年”的话题也在持续升温。有被电影感动,缅怀青葱岁月、回味青春的;有吐槽开骂青春又被消费一轮,青春电影“老套路”、“广告多”,“情怀难再”的。但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不得不承认《匆匆那年》很火,红火到成了很多小伙伴聚会的谈资,红火到很多广告商家都不得不紧扣“匆匆×年”搞点营销,红火到电影好多次爬上了社交网络的话题榜……

意外?对很多对青春题材“累觉不爱”的人来说,这是意外,但对于《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而言,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部影片似乎又印证了外界先前对他有过的评价:他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他是中国蛮会赚钱的导演。在这个“会赚钱”背后,通常都隐藏着他在一个电影项目中所拥有的多重角色———“操盘手”、“发言人”、“营销推广能手”,或者,他就像是一个“产品经理”。所以,还有谁比他更适合聊《匆匆那年》的种种?青春片真的永远都那么火爆?《匆匆那年》必定是赚钱的?对于吐槽和质疑,有什么要说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张一白,听他说说一部市场成功之作是如何运行的。

“产品经理”说

“电影宣传营销,我把它当成另一部电影在拍,得有设计,得有脚本,得有节奏”

在中国电影市场已具雏形时,导演创作和宣传营销往往分开各自运行的。张一白和很多导演不太一样,在这个市场中他走在前列:既创作,也营销。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他从导演转身为监制,投身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展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这一次《匆匆那年》,他同样“深度参与”。他告诉记者,做好一部电影的宣传营销,就像是在拍摄另一部电影,“得有设计,得有脚本,得有节奏。”纵观电影在上映前后的各种造势,真像是看着一个“电影产品”如何包装玩营销,张一白贯穿始终,运作协调,感觉身份就像这支队伍里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get技能1

要有大局意识,重视物料的规划、制作与比拼

谈起《匆匆那年》的票房成绩,很多人都会提到这部影片在宣传营销上的种种给力。从《杜拉拉升职记》到《将爱情进行到底》,张一白显然比更多人更能感受到好的宣传营销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谈起营销策略,他先摆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我这儿吧,电影宣传营销,我把它当成另外一个电影在拍。得有设计,得有脚本,得有节奏。脚本就是对整个宣传在哪个阶段要做什么,要有规划,有一个节奏,这就是一个导演、编剧的基本功。”

正因为早早有这样的大局意识,张一白在《匆匆那年》拍摄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多“照顾”到宣传物料的积累。拍摄中看到好的画面,即使电影中可能不会用到,但导演也会说“多拍点”,作为未来预告片的素材;譬如拍摄大量的剧照。他笑言:“我们现在的剧照是海量的,在官方微博上,天天都在发———不像别的剧组把剧照都当宝贝似的,还拿来要‘版面’。我从来都不拿剧照要版面,我们有更好的东西,不要去为难媒体朋友。”他表示,现在未来电影营销真的是物料的比拼、物料的规划和物料的制作。

张一白一开始不断尝试不同的题材,《好奇害死猫》、《秘岸》、《夜上海》……但这些影片没给他带来奖项,在市场上也没有佳绩。尤其是《秘岸》,当时国内发行公司几乎没做任何宣传,只做了20个拷贝,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放。张一白说,《秘岸》是他最喜欢的个人作品,但也让他意识到:“你的命运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这部分人不热爱你的作品,只是站在这个位置,号称‘宣传营销’。我觉得我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去学,去做。电影拍完后,一定要营销好,否则,花了那么多精力,用了那么多资源,花了老板那么多钱,浪费演员那么多表情后,就因为一个人的懒与笨,这么多人劳动就付之于东流,付之于默默无闻,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产品经理get技能2

把握市场喜好:畅销小说+人气明星+热门青春话题

《匆匆那年》拥有了“青春电影”所应有的“产品属性”:改编自畅销小说,拥有广泛的认知度;在演员的选择上,剧组也没局限在“电影咖”,彭于晏、倪妮、郑凯、魏晨、陈赫、张子萱、毕夏等组成了横跨影、视、歌三界的阵容,涵盖80后、90后的年轻粉丝群体。采访当天,张一白还说了一个数据,“截至今天,微博前40的热门话题,有15个是《匆匆那年》。”

说起《匆匆那年》众多宣传造势活动,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请来天后王菲演唱主题曲。张一白说,再也想不到还有比王菲更适合唱这首歌的人,“这首歌是电影的组成部分,是剧情里核心推动情节,男主人公写给女主人公的一首歌。在弄剧本的时候,就明确这首歌一定要用女生来唱,唱出这个女孩的心声,表示她早已在心中把这首歌完整地听过。能穿透15年的时间记忆,承载15年的时代痕迹的声音,还会有谁呢?”《匆匆那年》同名主题曲发布会后,五天内播放量就超过两千万,对于临近上映的影片而言,无疑是有力的助推。
有人将《匆匆那年》形容为一件不错的商品———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很好的包装,“只谈项目成败,不论作品高低”。张一白对这些看得坦然,他表示:“很不幸地发现,每个人的人生是有瓶颈、有天花板的。我看到我的天花板了,我只能达到这个高度,我的水平和我的认识也就这样了。我把我喜欢的东西、打动我的东西弄出来,也就够了。观众喜欢就OK了。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票房的导演,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得大奖的导演,那我就高高兴兴做我能做成的那个样子。”

质疑回应

《匆匆那年》高企的票房并没有带来一致的好口碑。截至发稿前,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是5.5分,时光网则是5.9分。有人看完电影后有所触动写下了不少缅怀青春的文字,也有人在看完之后吐露了不少疑惑和质疑。在这次采访中,大众集中热议的几点问题,他在这访谈中也有谈到。

1.消费青春何其多张一白:多乎哉?不多也

似乎是从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越来越多的青春题材影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根据70后、80后、90后定制的各类青春片大行其道。青春片也习惯性沦入一个常规的套路,如固定的年代回忆符号,社会事件大背景,还有人列举雷同的桥段:男主劈腿、女孩堕胎、出国留学、高考落榜之类的情节等。青春题材被消费多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累觉不爱。

说青春题材影片太多,张一白并不认同,“你把青春片当成一个类型来说的话,它不算多。我们谈电影老谈类型片,类型片需要批量的生产。为什么古装片那么多,还在拍呢?喜剧你也不嫌多,都市爱情也是一种类型,惊悚悬疑也是一种类型,青春片也是一种类型。因为青春片容易火,火了你就觉得很多,其实没有———不多。”他表示,是将《匆匆那年》当成一个青春类型片来拍,因而会有基本的套路和模式,“在这种类型片提供的模式中间,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自己的角度和自己想说的观念。”

2.“60后”用“90后”视角展现“80后”张一白:装嫩多么幸福

《匆匆那年》由“60后”的张一白执行,主要叙事线是跟着“90后”七七的摄像机走的,通过她的视角反观“80后”的青春。于是,有人认为,或许正因为这样的“隔代”,因而对于影片中反映的青春故事共鸣甚少。
张一白告诉记者,《匆匆那年》是他个人拍得最轻松的一部电影,“在我将老之际,能拍一部这么青春的、这么年轻的电影,让我觉得‘噢!我对这些东西还能引起共鸣,还能找到感觉’。我觉得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过程。现在很多人说你在装嫩。我觉得装嫩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为什么我要显得老态龙钟扮深沉?”
他表示,希望电影不仅仅是在讲某一代人的故事,“我希望它超越80后的年代。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青春、初恋,是没有年代感、没有时代感的———时代为青春提供的是不一样的舞台和道具。我们在唐诗宋词里可以找到这种共鸣,心有戚戚焉;我们在仓央嘉措的诗里面,也能找到一种共鸣。‘80后’用手机发微信的时候,我们发微博的时候,其实和《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宿舍门口排长队打电话,跟《太平轮》里那些人用毛笔写那些话,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汇成一句话:你还在想我吗?”

3.从一拍戏就被骂到现在张一白: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匆匆那年》掀起的争议,张一白说都在意料之中。作为一个混迹电影行当多年的电影人,他很多事情想得颇明白。他表示:“我从一拍戏就被骂到现在,其实我从拍戏起就没想过,‘哇,大家都说好,全国人民都说好’,那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我的才华、我的天赋、我的能力做不到满足所有人。何况这次有原著,有网剧,它们都有坚定的粉丝、拥趸———我也不是为他们拍戏。我拍的是我心目中的《匆匆那年》,我心目中的陈寻和方茴。”

“就那么点钱拍,我有什么压力?”

制作费不到4000万,上映四天已达2.56亿

讲述校园青春爱情的《匆匆那年》选在贺岁档上映,这并不是一个常规的路子。一来这类影片多喜欢在毕业季上映,二来今年贺岁档华语片竞争激烈,单是几位大导演的大制作《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太平轮》挤在同月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但《匆匆那年》显示出强大的气势,比如特意把档期从12月12日提前到12月5日,同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和周迅、佟大为的《我的早更女友》来个正面PK,结果是票房数甩了前者几条街,后者则挪后档期。

电影未上映前,张一白频繁被问的就是“贺岁档有没有压力”。他回答很轻松,“我有什么压力吗?投资那么小。有人问我贺岁档有什么压力?我说屁,最没有压力就是我!”《匆匆那年》制作投资不到4000万,张一白自信:“我觉得我不会赔钱了。很多电影在考虑不赔的时候,那我有什么压力?就这么点钱拍的,赚多赚少也不到我兜里。我有什么压力?”短短几天,《匆匆那年》的票房就已经解决了“成本回收”问题,接下来要看的只是它赚多少的问题了。